發(fā)布時間:2016-03-14 瀏覽次數:2166 文章來源:
據國家外文局介紹,近20年來,我們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,比前70年的總量還要超出很多。然而在翻譯界涌現的像楊憲益這樣的翻譯大家卻是鳳毛麟角。有專家分析原因,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學翻譯的“專業(yè)化”水平在不斷提高。五四時期,文學翻譯家同時也多是著名作家,魯迅、郭沫若、茅盾、巴金、鄭振鐸等人,他們首先是文學家,其次才是翻譯家。如今,文學翻譯被“專業(yè)化”,致使文學創(chuàng)作和文學翻譯之間產生分離,文學創(chuàng)作與文學翻譯似乎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。這種快餐式、分割式的翻譯,遠離了文學的本質和精品的內涵,無疑難以承載起培養(yǎng)杰出文學翻譯大家的重任。
當前,文學翻譯近乎于“專業(yè)化”很值得反思。在“專業(yè)化”操作下,文學翻譯在實現求美、求真的統(tǒng)一以及滿足當代讀者的要求上出現了很多問題。文學作品是用語言創(chuàng)造出來的藝術,文學翻譯是要用另一種語言工具,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,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品讀原著一樣從中受到啟發(fā)、獲得感動和美的感受。翻譯自然不應是單純技術性的語言外形變易,而是要求譯者通過原作的語言外形,深切體會原作者的藝術創(chuàng)造的過程,進而在自己思想、情感、生活體驗中找到關于原作內容的最適合的印證。同時還必須運用適合于原作風格的文學語言,把原作的內容與形式正確無疑的再現出來。
著名作家馮驥才在談到文學翻譯未來的發(fā)展時,對文學翻譯的“專業(yè)化”曾表示了擔憂。確實,翻譯需要很高的境界,作家需要研究人和社會。而翻譯家更要研究譯本的作者,將作者與作品放在一起,才是一部完整的翻譯作品。一部作品,自有其獨立的魂。這正如讀法國文學,我們就要看傅雷的譯本;讀德國作家契柯夫的小說,那些靈透的短句式只屬于翻譯家汝龍先生。譯本也有經典,也有不可企及的高度。回顧以往,有的文學大家為了一部作品,甚至會耗費掉他們一生的力量。翻譯界應繼續(xù)堅持文化大家們所追求的“精神與經典”并重的傳統(tǒng),只有這樣文學翻譯才不會離開文學本身。